朝前说几年,整个70年代的年终分配,真是可怜得很啊。秋季口粮,主要是地瓜。大豆基本上都被生产队留做饲料,给牛吃。花生也没有多少,不够零打牙的。剩下的就是鲜地瓜,地瓜是社员惟一可以分到的基本口粮。当时农民都愿意多种地瓜,其中很大一条原因是,政府在计算口粮时,鲜地瓜是按五斤折一斤粮食,实际上,五斤鲜地瓜可以晒一斤半地瓜干,等于赚了半斤的便宜。在整个70年代里,农民人人都生活在食物短缺的阴影里,大约三分之二的家庭要忍受饥饿。所以那时面黄肌瘦的人很多,营养不良而生病的人很多,出去逃荒要饭的人很多。
为什么那么多人外出讨饭?是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家乡的土地养不活他们。很多社队农民年均口粮不到200斤,不出来乞讨只有饿死。而这个老光棍汉已经50多岁了,他说就怕得病,一病了就完了,只能等死。
这是我在沂蒙山区一个普通村庄的春节见闻。在近代中国,很多人都知道沂蒙山这三个字意味着什么,它是革命的代词。在抗日战争开始不久,徐向前、罗荣桓带领119师过津浦线,被敌人追得无处立脚,最后是沂蒙山区接纳了他们。因为这里穷,八路军是为穷人打江山的,沂蒙人民发自内心地拥护与支持自己的军队,沂蒙山养育了八路军,也养育了中国革命事业。解放战争年代,陈毅、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被蒋介石部队从苏北追逼到沂蒙山区,也是这里的大山与人民掩护了子弟兵。红嫂用乳汁救伤病员的故事便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