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此言须略加几点评述:
(1)“大学”一词源于四部儒家经典之一,古文泛指“大学问”或“高深之学”,在现代汉语中则意为高等学府。在上文中,陶行知通过一语双关的文字游戏来阐明自己发起的社会大学运动之宗旨。
(2)引语中出现的“新民”一词曾颇具争议,主要涉及后来的儒家对此不同的诠释。北宋理学思想家程颐(1033—1107)及其继承人朱熹(1130—1200)将从汉代流传下来的复原版本中的“亲民”修正为“新民”,而王阳明却反对,仍然坚持“亲民”说。陶行知在此援引了程颐和朱熹的说法,却在改动中与王阳明保持一致。[397]
与陶行知相比,莱希维恩的著述中很少使用“民主”一词,但他的“通过乡土民粹教育来实现民族共同体”和“真正的小群体的教育共同体同样应是培养民族和国家意识的共同体”以及“个人的国家责任”[398]等表述所传递出的信号却与陶行知的教育政治目标趋同。有人这样认识莱希维恩的民主和教育观念:“在莱希维恩看来,欲完成他当时所承担的成人教育任务就必须做到,使足够多的人们能够将分散的特殊利益置于脑后,甚至或许要舍弃,去找到共同的责任义务。莱希维恩以这样一种全新的方式看待民主与教育的关联”[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