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亭及其守护神。位于河南登封县中岳庙院内一株古树的荫盖下。盖洛 摄
该山最通行的名称是“嵩山”,其本意是指“高山”。我们的地图绘制者称之为“太室”,这座山还曾被称为“外方”,另外还以“中岳”而闻名。《圣经》的读者会联想起另一座山的两个名字,即尼泊山和毗斯迦山,因为那儿是摩西去世的地方。读者还会记得耶路撒冷有三四座小山,这些山的名称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没什么必要使之精确,它们是锡安山、摩利亚和大卫之城[1]。富有诗意的人可能会把罗马称作埃斯奎利诺或者巴拉丁等。中岳的典故都与土星或者五行中的“土”有关,但如果向当地人打听,那么这些典故却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
朝山的香客们首先要问的当然是去“圣城”的路,我们就跟在他们的后面。真是仁慈的天意,圣城的每个景点都位于山脚,而不是山顶上。而且,如果到城里转转,还会颇有收获。前往瑞士的旅游者很少会满足于访问因特拉肯,[2]却不愿去攀登艾格尔峰和少女峰。但至少,他们现在有了通往山顶的铁路,这是一个很有利的条件。
圣城的名字现在叫作登封。和中岳一样,圣城曾有过其他名称,使用时间最长的是“阳城”,据说这个名称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即大约公元前2700年。宋朝以后,就一直使用现在这个名字,很少有什么变化。“登封”的意思是上到山顶上去祭祀(即“封”)。中岳的圣城和南岳的圣街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在南岳,进香的人络绎不绝,很多人都慕名前往那儿的寺庙,敬神活动极为盛行,尽管比起20年以前,已经有所减少。而在中岳,敬神活动则零零散散,只有在每年一次的大集上,在八里以外的中岳庙才会见到熙熙攘攘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