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课程内容的社会学研究
课程内容以一种静态文本的形式存在,对之进行社会学分析,首先是对之进行具有社会学意义的解读,即运用社会学的相关原理,借助社会学的一些核心概念,对反映在这种静态文本中的社会现象、体现在其中的社会文化烙印及渗透于其中的社会价值观念,进行揭示、分析与批判。这就要把课程内容置于其赖以产生并得以运作的社会脉络之中,以透析运作于这种社会场境之中的各种现实力量对课程内容的影响。课程内容作为一种既有文本,象征着它衍生于并存在于其中的几种不同的场域:第一,由社会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构成的社会场域;第二,由整个课程系统贯穿于其中的教育场域;第三,以理论思维的形式影响着课程内容编制的学术场域。这三种场域决定、规范或影响着课程内容的制定与实施,同时也是课程内容的运作空间。由社会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构成的社会场域,为课程内容提供了主要的决定力量。社会场域中的各种优势力量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渗透到课程内容之中。例如,政治力量往往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规定课程中必须含有某些内容;经济力量则多以社会需要的形式间接规定课程中相关内容的选择,文化、社会生活的力量也是如此。由整个课程系统贯穿于其中的教育场域是课程内容存在的核心场域,也是课程内容的核心影响域。学术场域对课程内容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学术场域(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场域)中理论发展的水平决定着课程内容编制者理论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并进而通过课程内容体现出来;其二,学术场域中高地位的学术知识往往与课程内容中的高地位知识有对应关系,并且往往只有在学术场域中占据较高地位的学术门类才有资格进入课程内容中。①